(首席记者 沈墨)在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室里,82岁的吴佩珍教授正在指导00后研究生调试量子计算装置。这位新中国首批女物理学博士,至今保持着每天阅读最新科研文献的习惯。"我母亲是民国时期女子学堂的教师,"她抚摸着泛黄的黑板说,"她教我背元素周期表,我教学生用量子比特。"
这种跨越时空的教育接力,正在上海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。市教育局2025年数据显示,上海基础教育领域女性教师占比达78%,高等教育领域女性科研带头人同比增长43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"未来女科学家计划",该项目已培养出32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得主。
爱上海论坛 "教育是点燃而非灌输。"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上,特级教师林雯正在用AR技术还原《诗经》中的场景。她开发的"诗词元宇宙"课程,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传统文化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她培训的乡村教师已覆盖全国832个贫困县。"外婆教我用毛笔写字,"她展示着智能书法台,"我用数字技术传承笔墨精神。"
科学普及领域呈现创新突破。95后科普作家陈曦创立的"科学咖啡馆",每月在外滩源举办女性主题科学沙龙。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,家庭主妇与女科学家们热烈讨论着基因编辑技术。"奶奶那辈用缝纫机,"陈曦调试着全息投影仪,"我们用CRISPR技术'缝补'基因。"
夜上海最新论坛 高等教育改革也闪耀女性智慧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敏首创的"学科交叉工作坊",打破传统院系壁垒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特别展区,记者看到她带领学生复原的"吴健雄实验装置"。"要让学生明白,"她指着模型说,"上海女性的智慧,曾经改变过物理学的历史。"
上海品茶论坛 傍晚的思南公馆内,终身教育倡导者王丽华正在举办"银发读书会"。这个面向退休知识分子的学习社群,已发展出17个专业研究小组。"当年在弄堂里偷听英语广播,"她翻着电子阅读器,"现在带着老伙伴们学量子力学。"
从徐家汇的修道院学堂到临港的顶尖实验室,这些上海知识女性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。她们可能是穿着旗袍讲解相对论的教授,也可能是带着孩子做实验的科普达人,在这座永远渴求知识的城市里,智慧之美永远熠熠生辉。(完)